【關係療癒專欄】12日台中內觀自我覺察之旅

【關係療癒專欄】12日台中內觀自我覺察之旅
文 / 關係療癒師  史庭瑋 Mia

踏上內觀之旅的原因,其實很單純,曾聽過十個以上的朋友說過內觀帶給他們的深刻感受與收穫,他們在不同時間點和我分享,就像在耳邊提醒的鐘聲一樣,一次次的重複著。有一天,突然覺得時間到了,剛好只有這段時間是空著的,就預約了。

在內觀前,對內觀的想像是,有完整的十天,能夠只跟自己相處,可以整理過去,計劃未來,結束後會對過去有新的覺察,對未來有一個清晰的方向和藍圖;在開始內觀後,發現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不用忙著回憶過去,不用急著思考未來,只需要做一件事 — 慢慢地,細微地,活在當下,感受自己。時常活在當下,很神奇地,對過去也會有新的看見,對未來有許多源源不絕的新想法。

每個人在內觀後,得到的改變與啟發都不同,有人釋放了過往的糾結情緒,釋放了潛意識的記憶,有人對未來做了新的決定,有人走向了新的生涯方向,有人找回了自己,有人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有人啟動新計畫,有人放下了對金錢的追求與不安,有人放下了名利,有人放下了執著,有人從自我走到無我,有人從自私走向利他助人,有人從緊握不放的感情到看開釋懷,有人從一個人走向一群人。

這次內觀之旅,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和啟發,是關於「放下」。

過去我是個很執著的人,重視感情與關係,重視在乎的人事物,時常先考慮到別人,把自己放在最後。執著有很多層面,對感情的執著、對事業的執著、對善的執著、對理念的執著、對道德的執著、對公理公平正義的執著…. 很多事我都有自己的一套觀點,對人事物的看法有時也會理想化,有期待過高的狀況發生,面對無常的變化,就會伴隨著失落與煩惱。

內觀,沒有任何的宗教派別,任何宗教都可以來修行這個正法,內觀期間由翁秀月老師帶領,播放由葛印卡老師唱誦的巴利文,與承襲佛陀所開示的正法,有中文翻譯版本。除了觀察呼吸與內觀技巧,內觀期間,每晚的開示,是我最期待的時間。每次聽完開示,都有醍醐灌頂的開悟感受,覺得如果再早幾年聽到,該有多好,也許很多事都不一樣了,遇到的人事物也會變得不同。

前四天是最難熬的,內觀需要禁語,且每天打坐十小時,練習內觀的方式。我是一個喜歡多采多姿,充滿樂趣的生活的人,當每天只能做同一件事,維持同一個姿勢,開始感覺自己有些坐不住了,頭腦有許多奔馳的畫面與意念,儘管想很專心的打坐,還是不時會分神,再把自己拉回來,專注在呼吸與觀察自己,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很不容易。腳的酸麻與背部的疼痛,即使擦綠油精,也只能暫時舒緩,忍不住酸麻疼痛,一直更換姿勢,想說再撐一下吧,也許再一下就不痛了。

直到第四天晚上的開示,在聽完那晚開示的那一刻,我的眼淚跟著掉下來。那晚談到無常,人生是一連串變化的過程,任何事情都是會改變的。聽到其中一段話,大概的意思是:「每一個瞬間就像泡泡,我們因為貪瞋的意念,產生執著,因為開心快樂的感覺,我們產生了貪愛,想要更多;因為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覺,我們產生瞋恨,想要排斥遠離。無論是貪愛還是瞋恨,我們想緊緊抓住那些泡泡,希望泡泡能永遠存在著,我們對泡泡產生執著,但泡泡總是會消失的,我們執著在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 然而,很多人事物,前一秒和下一秒都是不同的,如同燈泡,每秒產生的電力是不同的;如同游泳,每次遇到的波浪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也是不同的;五年前和十年前的自己或是別人,也都是不同的。一切事物都是會改變的。」

這些話就像當頭棒喝一樣打中了我,以前我總是渴求「永遠」,希望美好的感覺能永恆不變,以感情為例,談戀愛就希望能一起走一輩子,即使分手都是自己提的,也需要長時間的復原期,直到學習生命成長與心理諮商後,才走出這個模式,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快樂;面對分離,更能夠釋懷與放下,面對友情亦然。但當聽到「我們想緊抓著那些泡泡,執著那些快樂的,想要更多,執著那些不快樂的,想要遠離….」眼淚,還是因為觸動而忍不住掉下來。

過去常想緊抓著那些不斷生起滅去的泡泡,希望關係能永遠美好幸福。然而如同許多來到我面前的人,他們訴說的那些生命故事,人事物都是不斷在改變的,他們不斷在幸福與痛苦的變化中糾結,走不出來。我透過心理諮商陪伴他們覺察自己的感受與狀態,看見面對類似狀況的原因,使他們能找回自己,有力量突破與改變。每次看著大家哭著來,笑著離開,都會讓我感到欣慰,很替他們開心。

而在更高層次的狀態裡,我們是否能體會這些生命的無常?幸福與痛苦的輪轉,得到與失去的變化,誕生與死亡的無常;每一秒鐘都在發生改變,如同人生的高山與低谷,當走上高峰,就是低谷的開始;當跌落谷底,就是走上高峰的開始,這些生命中的起起伏伏,都是自然法則的運作。當我們能看見這個運作,面對無常時,會更能用平等心去面對,只是觀察著自己,不陷入反應中。

每次的開示都有一個多小時,在聽完開示的那天,我睡不太著,有很深的感動。內觀的前四天,一直有許多回憶在我腦海中浮現,聽完開示後,有一些東西改變了,感覺心鬆開了,有些執著的人事物也放下了。每個當下,變成一顆顆泡泡,出現又消失,消失又出現。面對這些無常的泡泡,如同人生中的每個經歷,每次的起伏,都會帶來新的禮物,新的成長與蛻變。

沒有恆久不變的人事物,但也因為這些無常變化,讓我們的心在面對變化時,更平靜而穩定。當我們不用過往的習性反應去面對,例如面對貪愛就抓取,面對瞋恨就逃離,就能跳脫出這個循環,解脫而平靜,不再擁有那麼多煩惱。

以觀察自己身體來說,當我們面對喜悅舒服感覺時,以平等心看待,不渴望更多;當我們面對痛苦難受的感覺時,以平等心看待,不急著逃離不舒服的感受,就會有新的發現。那些身體的感受,也會不斷產生新的改變。原本喜悅舒服的,可能變成痛苦;原本痛苦的,可能變成喜悅舒適的感受。

每個人都會改變,我們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但人們常常習慣用過去的眼光看待別人,貼標籤在別人身上,我們用自己想像與投射的這個人的樣子,用自己創造出的扭曲實相,去認定他是怎樣的人。就像瞎子摸象一樣,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是我們喜歡的,就投射出喜歡的樣貌;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是討厭的,就投射出討厭的樣貌。然而我們可能只看到這個人的其中一個面向,就做了全盤的剖析評判,那就喪失了看見一個人真實樣貌的可能性。

如實地活著,我們如實地呈現自己,如實地反映別人的真實,而非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如實的觀察與感受自己,而非透過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忽略或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那只會讓自己更不快樂而已。那些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只是把負面情緒壓抑在潛意識中,終究有天還是會觸動內心的開關,在遇到類似事件時,引爆相似的負面情緒,不斷循環相同的結果。

活得真實,心會感到自在輕鬆,感受到真正的喜悅。保持覺知和平等心,隨時自我覺察,能協助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時,都能平靜而喜悅,放下情緒的糾結。

內觀的第二個啟發,是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度」變敏銳了。

以前對自己的身體不敏感,很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餓了冷了都會被自己忽略掉,也很少感受到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以身心靈來說,心靈可以顧得很好,但我時常忽略自己的身體,有時忙起來一天吃一餐都可以。

這次內觀我們的飲食是全素,幾乎過午不食,傍晚的飲食是米漿或是糙米粉搭配水果,東西滿好吃的。一開始因為擔心晚上不吃會餓,早午餐吃了很多,後來發現自己不需要那麼多的量,開始吃適量。而吃了素食和每餐健康的水果後,發現身體變健康了,頭腦有更清明的感覺,身體也有輕盈感,在觀察內在感受時,覺察力也更細微了。

內觀,要非常細緻地去感受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這一開始對我來說有點困難,覺得每個部位都差不多。後來慢慢地,開始有些不同的感覺,有些地方冷、有些熱、有些麻、有些酸、有些痛、有些癢、有些輕盈、有些沈重….就這樣慢慢地去感受,有一天,我的全身竟然感受到電流貫穿的感覺,有雞皮疙瘩的感受,那是一種很輕盈的流動感,也發現自己能感覺到一些細微的不舒服與舒適感,那是過去沒有發現過的。

我也發現,原來過去身體承接了許多不健康的食物和習慣,導致自己時常處於疲憊狀態,很難有充足的體力與養份。當經驗了規律地每晚九點睡,四點起床,飲食規律健康的生活,身體也感覺更輕鬆沒有負擔。

在聽覺上也更加靈敏了,我們住在二樓,能夠聽到一樓洗手間沖水的聲音,也能夠聽到一樓在泡飲品,打開的是黑糖罐、茶罐還是薑粉罐,或是其他房間的呼吸聲,大自然中的蟲鳴鳥叫,任何一點點細微的聲音都會被放大,如同《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部電影,在每個片刻,我們都能感受到那個片刻在任何地方同步發生的事,無論是聲音、還是部份影像,甚至是頻率與能量,你能夠透過活在當下,去經驗到不同時空地點的狀態。

有天內觀課程結束後,處於非常平靜喜悅的狀態,晚上睡前,我想要造夢,於是睡前設定了「我想知道內在潛意識還有什麼事情會對自己產生影響,造成貪愛或嗔恨的執著煩惱?」很神奇地,當晚的夢,就夢到了一個場景,是我在過生日,很多人送禮物給我,我非常開心!很喜歡被大家在乎重視的感覺,享受在這個氣氛中;過了不久,場景轉到某個朋友特地扮成了一個大型人偶娃娃,要來幫我慶生,但被現場某個人打了巴掌還趕他出去,因為那個人不知道他是要來幫我慶生,以為他來搗亂,後來那個朋友就黯然離開了,這個過程快速而短暫,當我看到這一幕,看到桌上放著他親手做的卡片與禮物,上面有許多令人感動的內容,頓時,我對那個趕他出去的人非常憤怒!忍不住食指指著他,對他罵了一句髒話,說「你憑什麼趕他出去,你知道他有多用心來幫我慶生嗎!!」但我發現自己因為在禁語,在夢中說不出話來,我又指著對方想再說一次,還是說不出來,接著又要再說一次,我就醒了…. 醒的時候意識到自己正要用力的把話說出來,好像只說出了一個字「你…」變成夢話。醒來的時候,我就笑了,原來這就是我內心的貪愛與嗔恨啊!貪愛著大家對我的好與在乎,享受在這樣的情境中;對超出自己預期的不愉悅狀況,立即有嗔恨的情緒反應,卻沒顧慮到可能對方並沒有搞清楚狀況。而且有趣的是,我將外在情境帶到夢裡,夢裡的我也是禁語的狀態,似乎在告訴我,講話要三思而行,不要急著對不好的情境做出情緒反應,但現實生活中,我是不太會罵髒話的,可能夢將潛意識反映出來,哈哈。

內觀的第三個啟發,理解「法的道理」,更能「活在當下」。

我們時常想著過去和未來,無法真正活在當下這一刻。那些不斷跳躍在過去和未來的念頭,是因為貪瞋痴而來。我們迷惘在無明幻象中而產生愚癡,因開心而產生貪愛執著,因想逃離痛苦而產生嗔恨厭惡,這是我們三個根本煩惱,使我們產生痛苦,感受是貪嗔癡開始的關鍵,慣性的習性反應造成了惡性循環。

內觀就是破除我們的習性反應模式,透過觀察呼吸,對自己身體感受的覺知,單純地觀察,不起反應,使意識層面專注在當下的覺察,深藏在潛意識中過往的習性反應就會浮現,以各種身心不適的方式呈現出來。當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出現時,我們可能又會出現過往的反應,想排斥而產生瞋恨心,在此刻,當我們能只是觀察而不起反應,這些過往的業行也就會從我們身體中消融消失。也有可能,我們因為單純觀察而產生愉悅的感受,這時候貪愛就容易出現,如果我們執著在這些感受中,就會再度產生新的業行,使未來因此而痛苦。

專注地觀察呼吸,感受身體,心會變得很平靜,專注當下,身體也會經驗到許多不同的狀態。可能是粗重堅韌的不舒服,也可能是細微振動的愉悅感,無論經驗什麼,都只是觀察不起反應,觀察身體皮膚的表層的細微感受,都能感受到時,再去觀察身體內部的深層感受,不去評判感受的好壞,也不刻意硬要自己產生感受,如實的接受當下的每個感受,這就是實修的過程,要我們親身去體驗與感受,用覺知與平等心看待每個當下,當我們熟悉這個經驗,未來在面對各種人生中的事件,也更能用平常心去面對。

內觀的第四個啟發,透過親身修慧,能夠「覺察感受」與「體會無常」,跳脫情緒反應模式。

佛陀就是透過親身體驗實修,而發現斬斷業力循環的方法,這個過程就是修慧。在聞慧(聽到智慧)、思慧(判斷思考智慧)後,更要修慧(實修智慧),親身體驗無常,才是自己真正學習到的智慧。讓心時刻保持覺知,面對各種感受以平等心因應,不再用慣有的習性反應面對,就能離苦得樂,脫離輪迴。而這段時間的修行,也使我剛回來時在面臨各種狀況時,更能平靜的去處理面對,即使偶有波動起伏,也能很快恢復平靜。

生活中,我們經驗五蘊–色受想行識,有「識想受行」的過程,透過「識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認知,接著以「想蘊」有了價值評斷,產生了「受蘊」的感受,出現了「行蘊」的習性反應的行為,導致了業行果報,使我們再度誕生,成為「名色」,有了生命。例如耳朵聽到讚美的話,覺得好聽,感到愉快,產生貪愛;耳朵聽到批評的話語,覺得不好聽,不愉快,產生嗔恨。當我們不生起習性反應時,就能夠斷除煩惱,達到解脫。如果依然在舊有的習性反應中,人就會繼續在十二因緣的循環中流轉,執著越深,痛苦越深,循環著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過程。

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嗔恨厭惡、求不得,和五蘊慾望之苦,執著「我」與「我的」,增強了佔有的欲望與面對失去的強烈悲傷。透過四聖諦(苦集滅道),觀察痛苦、了解痛苦原因、面對處理痛苦原因與斷絕痛苦的過程,用覺知與平等心,使心的模式改變,能真正體認到無常,接受萬事萬物不斷改變的事實,這些苦就能夠不再影響我們。

人們通常會對某些事物上癮,不是對事物本身上癮,而是對「帶來的感受」上癮,例如煙、酒、毒品、性、網路、美食、人等,因為它們帶來「愉悅」的感受,使人們貪愛想要更多,就像有些人談戀愛,不是真的喜歡對方,而是喜歡上「被愛的感覺」,因為被愛帶來了愉悅的感受;相反地,有些人也會對煩惱、瞋恨、忙碌上癮,那些也替他們帶來一些附加價值與想要的感受,例如能夠驗證自己是不好的,能夠隨心所欲不加思考的對人發脾氣,能夠轉移注意力等….

這些過程除了透過自我照顧,具備讓自己開心的能力外,只要我們對自己有更深入地覺察與平等心,就能夠斷除這些上癮行為。

內觀的第五個啟發,痛苦與快樂都來自自己的「內在世界」,要為自己的生命「百分百的負責」,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有人認為痛苦與快樂來自外在世界,都是別人造成,所以要改變別人,所以當情緒發生時,就會將所有原因歸咎他人:「如果不是他這樣對我,我就不會這麼難過痛苦。」「只有他能讓我快樂,所以我一定要跟他在一起。」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痛苦與快樂百分之百來自於自己的內在世界。心裡出現的感受,源自於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投射,別人如同火苗一樣點燃了我們心裡的炸彈,如同鹽水一樣刺激我們的傷口,他們只是刺激物,但真正的引爆點,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人,要百分之百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沒有誰能改變誰,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如同下雨的時候,我們無法叫天不要下雨,只能自己撐起傘;我們無法叫車子不要亂開,只能自己注意交通安全。內觀就是改變自己的開始,改變自己就能保護自己。

若付出期待回報,或對對方有期待,認為對方要滿足自己的期待,想改變對方,這不是愛對方,是愛自己,當能覺察與承認自私時,就是無私的開始;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你在付出時會感到快樂,不會去計較付出誰多誰少。真正的愛也是平衡的,彼此的付出是漸進式的動態平衡,而非單方面付出,彼此都想為對方做更多,而不是要求更多。

內觀的第六個啟發,以「愛與慈悲」看待傷害我們的人。

看到有人欺負人,或是面對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容易產生悲傷與憤怒的情緒,透過愛與慈悲的方式,能夠讓這樣的情緒得到轉化。看到有人在欺負與傷害人,可以抱持愛與慈悲,看著加害者與受害者,因為他們同時在受苦:受害者因被傷害而苦,加害者因曾受傷害而轉而傷害他人,不知如何陪伴自己而苦。當我們抱持同樣的心念,就可以大聲嚇阻斥責加害人,讓他不再做傷天害理的事,不再受苦,因為他需要這樣的方式才能聽見,看見自己在受苦;也保護受害人,不再繼續受害。

而面對傷害我們的人,會比較困難,但當我們以愛和慈悲看待對方在傷害我們的同時也在受苦,當下他無法體會與看清自己的苦,但能透過我們起心動念的愛與慈悲,引發他看見自己心中的苦,這個傷害人的心念也會轉化,當他看見自己的苦,也就慢慢能體會別人的苦,使慈悲喜捨的心能夠湧現,從加害人成為付出者。

這樣的過程,也曾經在我生命中發生,我發現,當我能夠去原諒與看見那些傷害我的人,他們內心的苦與不容易,也能引發他們心裡最真實脆弱的那一面,讓那些苦開始轉化,使他們開始能心疼與照顧自己的脆弱,並能感受別人的脆弱與需要,轉而升起愛與慈悲的心,為更多人付出。

有人會說,原諒一個人好難,看見傷害我的人心裡的苦好難,這就回歸到我們是否能先觀察自己內在的感受與狀態。當我們被傷害時,身體哪些地方有感受,心裡出現了哪些情緒,細微地觀察著自己,就會發現那些身體與心靈的遭受的傷害,也許過往曾經出現過,但沒有被我們看見與處理,於是每當遇到了,就加倍的難受與不舒服。那些身體與心裡的傷,需要被我們看見與疼惜,當我們能好好陪伴自己的痛苦,那些傷口也能夠癒合,再次遇到傷害時,就能以平靜、愛與慈悲的心去面對。加害者也曾經是受害者,當他內心那個曾受害的苦被看見,他也能從加害者跳脫出來,成為願意幫助他人的角色。

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人莫名地攻擊與中傷你,或是用任何方式讓你生氣,他選擇送一個「生氣」的禮物給你,原本只打算讓你生氣一次,但你因此氣一輩子,這個憤怒,造成對自己身體與心理的傷害,因為產生這樣的反應而折磨著自己。然而,這個禮物,你可以選擇不收,用愛與慈悲看待他的苦,他無法從自己的情緒中離開,只好選擇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當我們用這樣角度看待他時,也就更能去體諒與包容對方的情緒,不致讓憤怒與難過傷害到自己。

有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個人去找佛陀,希望能讓他去世的父親上天堂,佛陀請他拿兩個水桶,裝滿奶油與碎石頭,然後倒入河中。他照做了,佛陀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奶油浮上來,石頭沈下去。佛陀說:「是啊,所以如果你的父親生前做的都是好事,他自然會上天堂;如果做的都是壞事,那自然會下地獄。這個自然法則是我無法改變的。」而那個人也馬上明白佛陀的意思。這故事讓我思考,我們不用去為了世界上不公平的事生氣,因為宇宙是平衡的,每個人一生做的事情都被檢視著,善惡終有報,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當我們付出的越多,生命中也會更多美好的記憶。

內觀的第七個啟發,次原子粒子的量子能量場,意念成就真實。

佛陀發現了宇宙萬物都是由次原子粒子組成,宇宙中沒有真正的物質,包括人也都是由次原子粒子組成。宇宙有四種元素特性:地水火風,地大代表重量的輕重;水大代表聚合與凝結;火大代表溫度的高低;風大代表氣體的靜止與變動。次原子粒子通常在不同位置會偏重不同元素的特性,隨著這些元素特性呈現,會產生出不同的身體感受。科學家透過泡沫機發現次原子粒子,發現原來次原子粒子在沒人觀察的時候,呈現波動的狀態,在有人觀察時,又變回粒子的狀態,是非常奇妙的;而佛陀則透過實修親身體驗到幾兆的次原子粒子波動,體悟無常與面對感受時的習性反應,進而解脫痛苦,達到開悟涅槃的狀態。

次原子粒子創造了量子能量場,使心想事成成為可能,我們可以透過意念與觀察,使次原子粒子發生改變,也能夠跳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穿越時空。所有物質都是次原子粒子組成的,我們的意念與頻率能量振動的狀態,會創造出相似頻率的人事物,我們意念所想的,成為我們所看見的;我們周圍的環境與生活,我們的身體與靈魂,都是由次原子粒子組成的。

當內觀到一個程度時,可能會經驗到整個身體都是次原子粒子的振動狀態,那種感受就像水從頭淋過全身的感覺,印象中我在第七天經驗到類似這種感受,如同電流流過身體的奇妙感,這是很特別的體驗。也有夥伴看到另一位夥伴打坐時,身體呈現波動狀態,很奇妙。

內觀的第八個啟發,「戒定慧」與「十品德」,佛陀的紀律與修煉「正法之道」。

佛陀的紀律,是透過八聖道中的「戒定慧」來自我修煉,「戒」包含正語、正業、正命,好的言語、行為與職業,「好」意謂著不傷害他人,謹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菸酒);「定」包含正精進、正念、正定,努力止惡修善,如實活在當下,去除妄想,專注一心,無無明幻想,無貪嗔痴;「慧」包含正見與正思惟,正確的見解和思想,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言語、想法、行為不傷害他人,且能夠時時幫助他人。身、口、意,以意念的影響最為強大,死前的一念會成為下輩子的第一念,無論對自己或他人,要常對自己的意念保持覺知。

透過十品德(十波羅蜜)在生活中實踐,生活會更加喜悅平靜。包含:捨離、持戒、精進、智慧、忍辱、實相、堅決、慈心、平等心、佈施。持續修慧,堅定持戒,斷捨離過多慾望,以覺知和平等心內觀實相,面對人生的起伏,以愛與慈悲待人,以法佈施(傳遞好的道理)和財布施(付出金錢)分享。

真正的正法,遵循自然法則,擁有以下特色:簡單易懂,傳授者本身活出法的精神,人人可實踐,重視自我修行,修法後能立即獲益,每一步都走向真理,無我精神,不立宗教派別,不需要入教才能受惠。禮遇佛陀的最好方式,不是供花獻果,而是能活出他的精神:愛、慈悲與真理,言行一致。對我來說,所有宗教派別都是萬法歸一,只要具有正法的精神,就是好的宗教,若非正法,則容易使人走偏。

課程結束後的改變

課程結束後,心經歷了深層的開刀手術,許多過往的業開始消融,身體也變得輕盈。老師要我們結束後,持續的修行。行住坐臥,都以內觀方式,觀察感受,睡眠前後也要保持覺知,就能提升睡眠的深度,讓身體充分休息,使心保持在清明的狀態,做事也能更有效率。內觀能幫助降低情緒反應的程度與頻率,減少反應持續的時間,也能更專注投入在當下,與該做的事情上。

額外的小分享,在內觀的課程中,發現這裡的夥伴們也都充滿愛與慈悲,有夥伴看到好像因為使用插座,不小心讓一隻螞蟻不動了,就雙手合十迴向給他;其他夥伴看到地上有小蜈蚣、蝸牛或昆蟲,也都會幫他們移置到安全不被踩到的地方。而在這次服務我們的事務長與法工們,因為人手不足都要忙到很晚,時常是最晚睡也最早起來的,不但沒有任何怨言,還很喜悅地幫大家服務,颳風下雨也立即處理,只希望讓大家能專心修行,這些都讓我非常感動。

這次的內觀,感覺冥冥之中有許多事情都是安排好的。在內觀前,曾有些具有通靈能力的人要我抄寫心經與修行,對心經和金剛經等內容都有涉獵了解,我也曾學習正念與種子法則,練習過觀呼吸與身體掃描等技巧,也將種子法則運用在生活中。所以在這次的內觀過程,聽到開示的分享與修行時,特別有深刻的感受,尤其在聽到關於佛陀的故事時,感受力特別強,感受到跟自己的連結。對一些佛教經典中的文字意義,也有更深入的體會。對我來說,這些覺察,真的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了。

內觀與任何宗教教派無關,他們承襲自印度國際內觀中心的方式,每天晚上九點就寢,四點起床,禁語十天,使每個內觀者能夠將對外在世界的注意力拉回內在世界,專注地跟自己相處,獲得平靜、喜悅,並從煩惱與痛苦中解脫。夫妻、伴侶、親子、家人、朋友共修都很適合,能使整個家庭都能在美好幸福的狀態裡,一起願意溝通、分享、關懷與成長。

如果可以,我非常支持有時間的朋友們,能夠撥出12天,去親身體驗內觀的感受。很多事情,聽別人說,看別人的文字,跟自己親身感受是不同的,我的文字只能夠表達出部分的體驗,然而真正要活出智慧,還是需要透過親身經驗,才能真正落實到生命裡,產生改變。如果你對內觀還有疑惑,可以詢問我,我很樂意與你分享。

相關文章
從破裂到親密 幸福很簡單

今天接伴侶諮詢個案時,⁣ 是他們的第四次諮詢,⁣ 從原本彼此爭吵不愉快而分開的兩人,⁣ 到 閱讀更多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別人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別人】⁣ ⁣ 前陣子受到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的邀請, 閱讀更多

【關係療癒專欄】當我們有清楚的界限

【關係療癒專欄】當我們有清楚的界限 文 / 關係療癒師  史庭瑋 Mia 不過度承擔他人的 閱讀更多

Happy Mother,Happy Child

【Happy Mother,Happy Child】⁣ 文/關係療癒師 史庭瑋Mia⁣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