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問題的背後,來自於對愛的渴望】
文/史庭瑋Mia
上週五,去古亭國中分享《親子關係與溝通課程》,
過去也分享過類似課程,
但這次第一次結合家庭系統的概念,
分享家庭系統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得到許多很棒的迴響,
課後也有一些家長來問問題,
看到家長和孩子們開心的樣子,
心也跟著暖暖的。
而且很驚喜地遇到了認識的朋友家銘賢伉儷,
也是當天的家長,特別推掉其他行程,
空下生日這一天,
來聽我的講座,覺得好感動!!
課程從原生家庭依附經驗帶來的影響,
談到在孩子各種行為、情緒、疾病的背後,
內心最深層的依附渴望,
是愛與歸屬感。
其實不只是孩子,
每個曾經是孩子的我們,
愛與歸屬感也同樣的重要。
當愛與歸屬感被滿足了,
很多行為與情緒問題,
也就會慢慢消失了。
我們常常以一個人表面的行為去看待他,
但實際上,每個人的背後,
都是一個系統,在影響著這個人,
小至家庭、學校,大至社會、文化。
而孩子得到愛與歸屬的方式有三個部分:
1.跟父母做相同的事,感受彼此是一體的
2.發生某些事情,得到關注
3.為家庭承擔
孩子對父母盲目的忠誠與愛,
常常會使自己陷入重複的模式,
或是承接到父母或祖父母的情緒,
形成突發的情緒,自己卻也不知道為什麼。
更深一層,當家族裡有被排除在外的人,
或者意外早逝,不願面對或不被承認的人,
都有可能形成後代去替補了他們的位置,
形成了黑洞,莫名重複同樣的模式與行為。
能夠跳脫出這些模式的方式,
就是願意看見系統中的每一個人,
看見系統中的模式,並尊重系統中的角色與序位,
就能產生新的覺察與改變。
陪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
就能增加孩子的歸屬感,
讓他覺得爸媽跟我是在一起的。
而親子關係要好,
更重要的是夫妻關係的經營,
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
如果夫妻爭吵不斷,
孩子也會感到分裂,
進入三角關係的循環。
這12年來,看過數百個以上的家庭系統圖,
很特別的是,每個家庭狀況都不一樣,
但遇到的問題,都會有著相似的模式,
不脫離關係的五大法則。(延伸閱讀請看留言處)
願每個家庭都能擁有幸福的關係,
從自己開始改變起,
你周遭的人,也會跟著改變,
你的世界,也會變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