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上了Mia老師的OH卡課程,我自己覺得感觸很深。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我上課都是推薦,但在這堂課程中,我有更多的不推薦。
.
但不推薦不是因為課程不好,而是適合度的問題。老實說啊,本來上課前,我是以為老師會教每個牌卡的概念,以及我們怎麼去解釋這個圖卡。後來在第一天上課的上午,我才發現這是個美麗的誤會。
.
在我的理解中,OH卡沒有任何定義,甚至同一個人,在三分鐘前與後抽到同一張牌,他們也可能沒有任何關係。好吧,既然圖不能解釋,那麼字卡上的名詞解釋總很清楚了吧。
.
很抱歉,就算來訪者抽到【焦慮】,你也不能對著他說:『這代表你很焦慮』。而是需要透過對話的過程,釐清焦慮對他的意義。也許在對話中,你會發現他認為的焦慮是他的父親,而不是他自己。
.
所以我必須說,如果你想學一個牌卡,是用技巧凸顯諮詢師的經驗,或是找到牌卡的名詞定義,那麼OH卡絕對不適合你。因為OH卡最重要的不是諮詢師的解釋,而是引導來訪者的情緒,並且陪伴他看見更多可能。
.
因此在這邊也分享幾個我自己在課程中的啊哈,但由於真的很難用文字說明,但我努力說出來讓大家參考。
.
1. 關於老師風格
.
我自己覺得老師最重要的就是言行合一,尤其是教溝通或引導的老師,自己都作不到的事,我認為是不可能教給學生的。我自己的感受是,老師在課程中所有的示範中,都不斷傳達兩件事情,一個是陪伴,另一個是彈性。
.
即便對方看到這張牌卡沒有想法,老師也能用不逼迫的方式引導,並且透過對話的過程,讓對方能夠建立安全感,更能暢所欲言。我想我自己雖然有著親切感,但我實在有太多的主觀想法。而當我看見老師這種純然陪伴的療癒感,我就找到了我下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
另外療癒不是代表什麼都不說,在課程中老師常常示範換位思考的提問方案,或是打破框架的問題。例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一秒我們對於圖卡都有自己的想法,下一秒因為老師的提問和引導,我們忽然發現所謂的對與錯,都只是上一個瞬間的事情罷了。
而有關活動方案就恕我不破梗,留給大家課程體驗。
.
2. 關於學習流程
.
老實說,這是一堂很舒服的課程,但肯定絕對要睡飽。可能我自己覺得聽人說話或跟人說話都是很耗能量的事情,在過程之中有大量的實作練習,你可能會跟很多不同的夥伴產生互動,還要認真聽對方的生命故事。
.
很棒的是,現場除了老師,還特別感謝助教老師。他們都會在旁邊觀察,並且說出你可能的盲點。例如我就有被點出,其實我會很想去解釋對方說出的某一個情緒,或是某一個事件的意義,但也許我可以把那個機會留給對方。
.
當下聽的時候,我就覺得可是如果我不知道那件事代表的意涵,我就沒辦法問下去啦。但後來我才忽然驚覺,老師在課堂就說了不要嘗試去定義,而是去感受。忽然就想到了天能也是這樣的,不要去理解,而是去感受XDDD。
.
離題了,我只是想說如果你跟以前的我一樣,相信每一件事情都只是分析,而不相信感受,那我會覺得可能這堂課不一定這麼適合你。但如果你願意突破,透過老師的活動與帶領,我相信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樣貌。
.
3. 我的感受與運用
.
延續第二點的感受,我自己有個印象深刻的體悟。在一個同學對眼的時候,我腦袋閃過了憤怒,姐姐,迷路,責任感。後來在跟他實作練習的時候,我想如果把憤怒轉成焦慮,那麼全部的線索都跟他想釐清的問題相關。
.
當時我真的是覺得,天啊這是什麼巧合。後來我在想這可能不是巧合,而是敏感度這件事情是可以訓練的,但當你越是相信只有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那麼我們的敏感度就會越來越窄。
.
我自己算是很窄很窄,直到最近才開始發現原來感受這件事情是需要一種同在。就是能不能在一個瞬間,用對方的視角來解釋對方說的話,而不是用自己的視角來解釋對方說的話。
.
而我自己的運用是,透過牌卡,我跟對方會有一個交流的緩衝區。對方不用馬上的回應我的提問,更可以透過牌卡來乘載他的情緒與思考。而我也不需要急著讓對話說下去,更能夠觀察到對方的非語言訊息。
.
.
所以整體來說,我覺得這堂課程不太算是一個牌卡課,而是如何透過牌卡,跟對方更有效的拉近距離,建立關係。
.
這堂課想說的是,在OH卡中,真正的主角,只有你的來訪者。牌卡不是主角,是緩衝的軟墊,是乘載情緒的水池,是反映狀態的鏡子。
.
我們更不是主角,是幫助對方釐清的篩子,是讓對方思考更多的鏟子,是當他需要時,陪伴對方的影子。
.
而我必須說,你可能跟我學到的東西不同。因為這堂課程中不是滿滿的技巧,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感受吧。
.
再次感謝老師,助教老師,還有所有願意和我分享生命的一部分的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