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瑋很有耐心聆聽也能在關鍵處發問,讓我覺得很安心,讓我開始信賴透過訴說過程是真的能夠漸漸處理情緒與思緒的,有別與以往以只在自己腦中運行「解決問題模式」,卻越開越多壓抑黑洞@@
越是談論就越發現話裡充滿了母親的觀點,從腦中批判的聲音變成具體講出來字句,有了一點空間去分辨哪些是無意識地繼承模仿而來,或許力行這麼多年copy-paste 母親可視為我對她的極大敬意與愛意吧,但這個生存方式如今已造成我很多的痛苦,無以為繼,各種埋怨/難過/憤怒的情緒終究會到了盡頭,我必須自己去感受、去確認什麼是我真心相信的生活信念,在沒有她的批評、亦沒有她的庇護之下,扎扎實實地重新發展自我認同與母女關係才行。
我也發現自己沒法很清楚的說出自己所思所望讓我很沮喪,我還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腦中有太多衝突的想法導致動彈不得,這應該是讓伴侶關係近年走下坡的因素之一;但此事的反面,也讓我看到了伴侶關係的希望,也就是不一定要因為現在的低潮就否定過去,也很有可能是我們確實碰到了新的挑戰,是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方式來應對。價值觀、家庭衝突、未來的目標等等,還需要時間去探索,但現在馬上就可以努力改變的是我們的溝通方式,我們才有機會分享無論正面負面的感受、討論情緒後面的訊息,討論有什麼不同的路可以嘗試走看看。我自己也想從生活大小事學習不能只是害怕衝突而壓抑負面的感覺(壓抑太久也會產生次級情緒害怕面對負面的感覺的話,會不會無法處理),期待別人來照顧我,要練習更清楚覺察自己的感受、願望並且清晰地溝通,信任自己能逐步處理跟自己情緒疏離的債務。
我覺得諮詢過程中有一些架構設計很有幫助,像是:
[原生家庭調查] 徹底發現家庭中一直缺少父親觀點這件事,當我跟父親多談談後,發現他對現況並未像母親這麼絕望,或許這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帶入不同的家庭動力。擺放家庭人偶時,也能更具體的看到家庭是一組人彼此影響著,大家的動機、觀點都不一樣,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就不會那麼不諒解批判了,多一點理解。
[有對象的想像寫信與回信] 對母親總是有非常多的情緒,感到難過自責並不意外,但寫這個信讓我發現我對他還有憤怒的感覺,這是我這段低潮中很少想到的。寫回信的部分,也讓我發現這可能就是我對他無法說出的期待吧,畢竟從前都是用母親的觀點批判自己,很少去想我期待他怎麼對我,或者是認為那些事情不可能發生,不如不說了。但做了這個練習,我發現即使客觀上發生機率不高,先發現自己期待著什麼,也是比不知道好呢,覺得有一塊迷霧般的心聲變得比較明朗,自己就舒服了一點。
[與伴侶一起用溝通卡片對話] 原本那天剛開始諮詢的時候,兩人間都是偏理智的氣氛,老實說有一些些懷疑談了真的能改變什麼,也擔心不知道要講什麼……但在講這個卡片的時候,還是有些情緒會出來,開始覺得自己對這段關係還是有所期待的,或許從前溝通上的退縮,看似維持了關係的和諧,但也可能阻擋了他的前進?如果事情已經壞到有可能會分開,那在此之前,也想再努力去溝通探索兩人之間未竟的議題,事情是會不一樣的也說不定。我想這陣子會有負面的情緒、有各種異性戀角度批判自己的感情,都不代表就是不愛了,雖然還沒法很正面的想到我們就要往哪裡前進作為人生目標,但我們可以先一起穿越溝通的課題。